广西忻城:从“云上办”到“格中解”的智慧防返贫路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总结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宋代诗人翁卷笔下的江南初夏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农忙时节的真实写照,忻城县以“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为径,以产业发展为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

  忻城县地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十三五”时期,全县贫困村达6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32个,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自治区级深度贫困县。在党中央的关心指导和支持下,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9万户11万人如期全部脱贫,2020年5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2021年被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在新起点上,忻城县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创新构建“两化”(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模式,推动监测帮扶工作从人工走访向信息化预警转变、从集中式摸排向常态化监测转变、从攻坚式帮扶向精准式帮扶转变,实现基层减负增效双突破。

  在盘凤望家中,核查组了解到,该户劳动力2人、弱半劳动力2人,盘凤望患有鼻癌,化疗自费36332元,后期需不定时做化疗,每次费用在2000元左右……农户一边说着,网格员一边通过手机APP完成信息采集并录入系统。经过分析研判,里苗村打算将盘凤望户纳入监测对象。

  这里说的系统,就是广西防止返贫致贫促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该平台能将民政、教育、医保等20个行业部门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形成预警名单推送至村级核实办结,实现“一户不落”闭环管理。与以往单纯依靠干部入户走访排查相比,线上预警能更精准快速找到疑似风险对象。2024年以来,全县通过线上预警纳入监测对象占比达70%以上,既减轻了基层工作负担,又杜绝了干部多次入户排查的“扰民”现象。

  此外,农户也可以扫描“广西防止返贫E申请”小程序,足不出户完成自主申报。全县通过自主申报纳入监测对象占比约10%。

  里苗村党支部书记韦继团对此深有感触:“过去经常需要通知群众在家等候工作组入户采集信息,农忙时误工,农闲时扰民。如今有了这个系统,实现了干部少跑腿、群众不受扰,既省心又省力,有效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在对农户预警信息或自主申报进行核实时,发现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启动纳入程序线上进行评议审核,村级评议小组由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队员、村民代表等人员组成。在评议审核环节,驻村拿着手机就能组织召开评议会。评议员有的在田间地头,有的在家里,还有的在热闹集市中,但这都不影响他们参与评议,通过手机即可查看农户家庭信息、财产等情况,在规定期限内登录手机APP即可提交评议意见。

  “线上评议方式灵活,打破空间、时间限制,为我们节省了很多时间,有利于基层开展各项工作。”一名评议员说。

  里苗村乡村振兴专员尹以婷说:“以前召开评议会需规定时间地点、打印大量材料并逐个通知评议员到场,会上逐户讲解农户情况后再评议,效率较低,现在通过线上评议实效性更强。”

  在忻城县乡村振兴信息中心,已经看不到摆满会议材料的办公桌和塞满台账材料的档案柜。信息中心主任莫颖丽介绍:“利用平台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工作以来,从预警到评议审核上报全部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操作,所有数据均有电子存档,如果需要纸质存档,从平台导出数据打印就行。”这种电子化的工作模式,极大减少了各类纸质报表记录,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发展产业、服务民生、乡村治理等工作。

  据了解,忻城县依托广西防止返贫致贫促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通过电子档案动态管理、“三级无纸化审批”实现精准快速发现风险对象,审批突破空间限制,监测对象识别纳入平均时长由15天压缩至8天。

  “这张网里装的是群众的柴米油盐,格里记的是千家万户的所念所盼。”红渡镇党委书记蓝冠说。蓝冠不仅是红渡镇的基层干部,也是一名网格长。

  面对脱贫人口基数大、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忻城县建立“4+2+2”(设置县级四级网格长、设置乡镇村两级网格员、设置村级两类监测员)网格责任体系,把行政村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置1名以上一级网格员、若干名二级网格员,将县、乡、村三级干部联结成一张责任网,贯穿预警排查、识别纳入、精准帮扶以及数据质量提升等环节,确保了每一级都有人负责,每一个环节都有人落实,形成了全方位、无死角的责任网络。

  2024年以来,忻城县通过网格员自主排查纳入的监测对象约占比20%,确保了防止返贫工作的全覆盖全保障,真正做到不漏一户、不掉一人。“4+2+2”网格管理体系以网格化常态化排查代替“运动式”集中大排查,将常态化监测帮扶人员从原7830名帮扶干部精减至1949名网格员,极大优化了资源配置,有效减轻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

  “多亏网格员的热心帮助,一直帮我争取政策支持,我的生活现在越过越好。”安东乡加益村加益屯的村民韦国将说。

  韦国将户三个子女都在上学,一个在上高中,两个在上大学,教育支出大,生活陷入困境。加益村的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及时发现了该户的实际困难,经过仔细讨论,将该户纳入监测对象,落实了产业奖补、教育补贴、县内稳岗补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补贴、大病保险等政策扶持,极大缓解了韦国将户经济压力。

  在安东乡加益村,网格员韦国圆定期对网格片区的农户进行致贫风险排查。他说:“我们会重点关注家庭负担重、大病开销大的家庭,将这些信息及时上报给村委会。通过这种方式,加益村能够及时发现并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家庭,避免他们因病、因学致贫返贫。”

  忻城县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因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纳入监测对象的农户在纳入监测后5日内即可落实帮扶责任人,10日内落实帮扶措施,实现“人员在网格上到位、政策在网格上落实、群众在网格上受益”,不仅强化了对脱贫人口的有效管理,还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真正做到了让群众安心、放心。

  “作为群众防返贫路上的‘取经人’,103项帮扶政策是我们自己的‘七十二变’。”聊起政策帮扶,思练镇鸿源社区驻村莫会萍有深刻的体会。

  根据农户风险类型,忻城县大数据信息平台会在产业、就业、兜底保障等103项帮扶政策中进行智能化匹配帮扶政策,通过智能施策、靶向消险的工作举措,对全县监测对象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

  “帮扶措施要因人而异、户户有策,要落到群众的急难愁盼上,帮群众翻山越河,走出通天大道。”忻城县思练镇鸿源社区驻村工作队队员吴庆峰说。通过平台对脱贫户和监测对象信息进行梳理研判,可以将其分为不同层级和类别,落实差异化帮扶措施,可以更快更有效地促就业、提收益、稳保障。

  “有了政策,怎么因地制宜用好政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开发式、兜底式、爱心式帮扶是我们分类施策做好帮扶的一套组合拳。”忻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郑小平说。

  忻城县积极探索不同的帮扶模式,对有劳动力的家庭,进行积极引导,通过产业、就业提高收入,确保有劳动力家庭至少落实一项开发式帮扶措施,实现产业帮扶覆盖率90%以上,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4.73万人;对弱劳动力或无劳动力家庭及时落实兜底保障措施,实现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纳入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人员的比例为19.79%,并为监测对象购买防止返贫保险,在疾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方面予以保障。

  在思练镇鸿源社区,为解决无技能劳动力就业问题,社区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通过摸排就业情况,建立“岗位信息数据库”和“求职信息数据库”,坚持供需匹配、送人到岗的原则。依托粤桂协作、帮扶车间、公益岗位等用工需求,帮助搬迁点周边2513人实现就业,人均年增收1.36万元,实现至少一户一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的目标。“每月工资约2500元,感觉这份工作很好,离家近,还能照顾老人。”在佰成皮具有限公司务工的搬迁户陆美勤谈起这份工作时,言语间都是满足。

  自“两化”模式实施以来,忻城县不断织密智能监测网,切实提升了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未来,忻城县将坚持以“两化”模式为引领,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基石,以提升产业造血功能为支撑,以完善兜底保障机制为保障,以筑牢防返贫动态监测防线为关键,持续绘就新时代山乡蝶变的锦绣图景,不断优化打造全国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的“忻城样板”。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